谁说京剧总是高冷疏远?郭德纲在直播中就让我们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。小时候,他可是敢在台上和观众对对暗号的!还有什么比在众多观众面前嘻嘻哈哈更来劲的事情?这种和观众的互动,岂不是最接地气的戏曲精神?不过,既然这样搞,有些人自然看不惯了,他们会说这不合规矩。那么,规矩究竟是什么?是不是该让人们更乐于观看才算数?
郭德纲回忆小时候乐学《五凤朝阳》——一出改编自《五子哭坟》的京剧。起初是五个儿子哭,后来变成五个女儿唱。这出戏的变动反映的不正是面对市场作出的妥协吗?观众不买单,艺术还怎么活?似乎我们应该看到,市场上的选择已经替艺术家做出了决定。而这正是郭德纲想表达的,规规矩矩只是表象,重要的是,观众愿不愿意掏钱买票看。
不依赖保护,京剧是否能活下去?郭德纲直接挑明了问题。这给某些人敲响了警钟。保护政策固然重要,但若只是靠保护政策活命,那最终只能变成博物馆里的展品,被人观赏却没有人愿意体验。传统一个劲儿地往古典派高冷中扑腾,可是掌声愈来愈稀罕。这不禁让人心生险问,京剧当真要不食人间烟火吗?
市场才是打破艺术枷锁的法宝,观众愿意花钱看,说明艺术品有价值。郭德纲直言不讳地指出,不是他郭德纲卖艺太好,而是他的东西观众愿意买账。再好不过的包子摊,假如铺面无人问津,那可别赖市井环境不好,得自己看看手艺是不是该精进一番。到头来,京剧界需要正视的是,除了抱怨规则宽松与否,更需看重作品本身的吸引力。
若要京剧捧得起观众的心,不妨学学老郭,别老想方设法高高在上,尝试让戏走下舞台,准确命中观众的喜好,也许戏曲界的春天就在路上等着了呢!从牌子挈侩的角度看,京剧如包子,味道够鲜美,才有人愿意买单。倘若一直活在自诩纯粹的世界里,那试问,京剧是不愿同观众心灵交流了,还是真的让京剧界冷清到了只剩空谈自乐?还是说,保持传统的束缚让京剧止步不前,而观众的热情让郭德纲的包子香飘万里?这其中的密码,或许才是我们该深思的。
